30雜誌 Vol.200509, September, 2005
轉行正流行
李康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65年次的柯子瑜,今年29歲。她在政大新聞系畢業後,剛好錯過媒體的黃金就業熱潮,在升遷機會緊縮的情勢下,面臨職場的卡位競爭。五年內,她陸續在廣告公司擔任文案、公關公司擔任公關,平均每年換一個工作,她的生涯始終無法向上攀升,發展出一條令她滿意的軌跡。28歲那年,她懷著疲憊的心情辭去工作,重返校園,考上心理諮商研究所,希望在一灘死水的職場現況之外,培養一個可供發揮的第二專長。但是面對兩年內同時兼顧學業與工作的經濟負擔,加上離開舊有職場的卡位圈,「心理諮商」目前看似有趨勢的前景,不知道未來就業的景況如何?今年她就要滿30了,相較於職場上已經有一番局面的大學同學,還是學生的她心裡充滿各種擔憂,這條轉行的路真的是對的嗎?如果不是,已經30歲的自己豈不是一事無成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從小就是好學生的鄭克偉,今年剛好滿30歲。他在今年4月不顧周圍一些反對的聲浪,勇敢地離開了百萬年薪的高科技主管職務,在30歲前夕投入從學生時代以來就有的夢想─旅行社業務。他甘願放棄一半的薪水與光鮮亮麗的頭銜,從基層的業務專員做起。因為「夢想不待人,趁著年輕的時候不做,未來逐漸面臨成家立業的壓力,就再也沒有機會了。」他享受勇敢逐夢所帶來甜美的果實。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,抬頭看看隔壁67年次卻入行多年儼然是「前輩」的同事,心裡不免有一絲隱憂:已經30歲了,如果發現這又不是我要的,該怎麼辦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轉行,也是找轉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人說30而立,可是更多30歲的人,都像柯子瑜一樣,徬徨在生涯的十字路口,面臨著轉換道路的不確定性;或像鄭克偉一樣,依著興趣與夢想,做出了人生正確的選擇,卻要背負「重新開始」的壓力,學習放下周圍的眼光。鄭克偉與柯子瑜的例子並非少數,據104人力銀行上半年度的一份轉業調查研究,有七成二以上的上班族不滿意目前的工作。其中六年級生最渴望轉業,主要原因是「學非所用」或是「對工作沒有興趣」,最大的困難是「不知道轉往何處」與「應該如何開始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這樣的現象其實一點也不意外。經濟不景氣,出社會的年齡後延,加上高學歷的競爭需求,30世代比前幾個世代都更晚入社會。當兵兩年,研究所三年,很多人27歲才應徵人生第一份工作。加上幾年的摸索期,平均兩到三年、轉換兩到三個工作之後,才能逐漸掌握人生的方向。「因此以前說30而立,以現
在的標準來看,30歲,才是生涯剛要起步的時候,30之前都是在摸索與嘗試而已。」人力資源專家,也是104人力銀行的行銷總監邱文仁分析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這輩子你想做什麼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轉業的理由也與上個世代迥然不同。這是一個「self-quest」(自我追尋)的世代。工作不僅是賺錢溫飽的工具,更隱含了自我實現的意義。「30世代經常是一份工作做得好好的,卻把工作辭了。」在統一企業服務超過十七年的營運企劃部經理陳政南,說出了上一世代對於六年級生的共同看法。另一個現象是,轉換到一份他們年輕時從未想過的行業,63年次的女高音廖英君,今年8月份召開她生平第一次個人的獨唱會,一年多之前,她還在傳播領域,曾經擔任大愛電視製作人與AVEDA的公關,朋友與家人從沒有想過她會走上聲樂這條路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「這一生應該從事什麼工作,才能徹底地發揮自己的潛能、天份與使命?」蟬連勵志與商業書籍榜上的暢銷書,以描寫矽谷的科技新貴聞名的《晚班裸男》的科技作家坡‧布朗森(Po Bronson)的新書《這輩子,你想做什麼》,以書名回應了這個世代的共同心態,也指名了這個世代的集體焦慮,他們獨享的幸福與原罪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晚上路何妨晚抵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其實30世代面臨比過去更大的職場競爭。除了興趣、圓夢與自我實現,很多30世代其實希望藉由轉換到一個有前景的行業,提早到達人生的「那個點」。相較上個世代在同一間組織歷經生命寒暑,30世代度過出社會小工蜂般的黑暗期,每個都張大眼睛向外望著:哪一個產業薪水高?哪一種職務升遷快?30而立,「應該」要升遷了,人生「應該」要有一番局面了。同學會的時候,那個過去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,已經卡到小主管的位子,還沒有摸索出人生方向的人,心中的焦慮格外沉重。人資專家,也是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李誠教授則提醒:不論什麼樣的跳槽規畫或職場競爭,都應該本於自己的興趣與專長,按部就班地達成,「我不建議過度追逐趨勢與前途,因為世界變得太快,很多當紅的產業,一兩年後就沒落了。年輕人當然必須知道趨勢,才能判斷從事一個產業的風險與未來,但是最重要的,卻是了解自己的專長。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:『where is my talent?』(我的天賦在哪裡?)」,了解自己很重要,還沒有找到開啟內在潛能的那一把魔鑰之前,不論從事任何工作,了解自己、挖掘自己潛能都可以持續進行,李誠說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「重新開始」是最大挑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而根據研究,轉業的幅度愈大,轉換的學習期會拉得愈長,時間成本愈高,所需要的心理建設與經濟準備也要愈充足。「大幅度轉業的人,因為要進入過去不熟悉的領域,通常要經歷一段學習過渡期,最壞的狀況,可能會犧牲原本的薪資、職位,與對一個熟悉產業的技能與知識,重新開始!」這也是104人力銀行創辦人楊基寬口中的「職場黑暗期」。在他36歲重新出發,創立104人力銀行之前,有兩年時間待業在家,是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日
子。「如果沒有成功,後果真的不敢設想!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而學歷愈高,入社會愈久,累積了愈高的成就,愈容易受到社會期待與旁人眼光的枷鎖而裹足不前。處在轉業的中間地帶,青黃不接的那一刻,前途茫茫、害怕的箇中滋味非外人所能道也。「當原本比你晚入行的同事一個接一個都有了成就,我卻還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?」辭去電視台記者的職務,以三年研究所時間考上法官與律師的盧姿如,道出轉業過程中最大的恐懼──害怕一事無成的焦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重新開始的確需要勇氣,而30歲比人幸運的,就是重新開始並不嫌晚,轉業成功的鄭克偉就很樂觀地認為,30歲是把握勇氣的最後時機!「想想看,等我成家立業後,生活的負擔一一加上,轉換的風險與投資都相對升高,到時候就算想換行,也會因為經濟與現實條件而放棄。」下一個工作藏在哪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到底如何避免「重新開始」這一步,把上述轉換軌道的成本與風險降到最低?答案是提早開始工作。「興趣,其實說穿了,都與過去的經驗有關。」邱文仁給了一針見血的建議。「了解自己很重要,年輕人應該在學校多參與活動,藉由打工、實習的機會,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,作為選擇工作的依據,這可以減少將來因為發現興趣,再做轉換所產生的損失與風險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現有專業橫向延伸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而對於已經畢業數年,仍然在尋找自己方向的職場人士,邱文仁則建議可「從現有的工作衍生新的技能」。她舉自己職場數度轉業的經驗為例,一開始的時候,在麥肯廣告擔任執行創意總監的秘書,發現不是自己長久想從事的工作,卻還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,但是發現行銷很有趣,因此把重點放在跨部門的學習。兩年的時間內,藉由秘書的翻譯需要,大量與行銷部門請教,觀察參與公司大小事務,無形中累積了一身行銷好武藝,也種下了日後在鎮金店擔任行銷專員的種子。廣告公司的全方位經驗,也成為她在104擔任行銷總監的基礎。「一般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,以為興趣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其實下一份工作,可能就藏在現在的工作裡。」這種平滑的重心移轉過程,也減低了大換軌所帶來的巨幅損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找出優點跨出領域
 這也呼應了前奇異總裁傑克‧威爾許(Jack Welch)在暢銷新書《致勝》(Winning)裡,「騎驢找馬」的建言: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哪件工作會把你帶到哪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如果要找到合適的工作,你就必須先接受第一份工作,了解你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、拿手及不拿手的部分,騎驢找馬,直到尋找到合意的工作為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很多成功人士看來都是威爾許主義的信徒。他們回顧自己30歲的轉職經驗,多是運用既有專業的優勢,發展更多橫向的可能性,作為跨領域的延伸。比如當紅的談話性節目主持人于美人,十年前是個奔波在各補習班教課的國文老師,在她人生30的時候,把握了妙語如珠的演講與主持專長,成功地跨足了電台節目主持人,進而躍升螢幕;同樣以本業專長跨足螢光幕的,還有好口才的律師謝震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他們原本在熟悉的舞台都有突出的表現,卻在而立的生涯選擇當口,把握專長優勢,另創人生的高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透過社團與生活發現自我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上課進修,參與社團活動,也是30世代自我發現的重要管道。64年次的陳瑞瑜目前在健身中心擔任瑜珈課程的老師,台上伸展靈活,汗光淋漓的她,原本正業是貿易公司的秘書小姐,當初只是週末來運動健身的會員,卻愈來愈愛上瑜珈,並進階取得資格成為教師。在維持一段下班就來教課的時期後,公司因為財務困難而停業,她乾脆把事業重心完全轉移到瑜珈,目前一個月5萬元以上的收入,還超過原本工作的薪資。「熱情是會被引發的,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以教人運動為業,但是很多事你不試不會知道原來你是有興趣的,關鍵時刻,也可以成為你的生涯選擇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五年級的張大光,則從家庭生活中發現下一個事業的可能性。他原本是金格唱片的企畫經理,為人父後,因為常跟兩歲的寶貝兒子講故事,沒想到培養出孩子早熟的邏輯能力,意外地發現了「講故事的商機」,除了經常到兒童書店當義務的故事爸爸外,更乾脆投資了300萬,成立一間專門跟兒童說故事的故事屋。去年他離開待了十五年的唱片公司,「故事屋」這個充滿創意的生活點子,在評估發展潛力後,成為他目前事業的主軸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不換也是一種成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是的,如果你仍然對生涯茫然,卻又害怕大膽轉換將失去原本的卡位優勢,多養幾份工作聽來是一個折衷的選擇。多投履歷多面試絕對是了解自己的管道,但是透過「換工作」來達到挖掘興趣、修正職場方向的目的,風險未免太高了。邱文仁就建議不一定要轉行,因為工作都是階段性的,若目前的工作應付有餘,其實可除了正職之外,同時多養幾份工作兼差,進可攻退可守,「因為不知道哪一天,時機成熟的時候,哪一份會成為你的事業主軸。」然,如果你已經心有所屬,大膽行動就是解決之道。30換軌不嫌晚,就如同曾經寫出暢銷書《第7個習慣》的作者管理學家柯維停筆了多年後,終於悟出的《第8個習慣》──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或許再加上信心與努力,你會找到自己的道路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ur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